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软件技术专业创办于1993年,从1999年起招收高职学生,学制三年。2004年被省教育厅遴选为高职高专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9年通过省教育厅评估验收被确定为高职高专省级教学改革示范专业。截止2010年,软件技术专业累计培养毕业生近1000人,2010年度在校生220余人,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90%以上,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5人,双师素质教师占80%以上。
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立足保定、面向河北及京津地区软件企业和企业信息化岗位,培养具有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库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技术支持和维护工程师、软件销售与推广人员等岗位。
主干课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软件测试、.NET/Java Web程序开发、.NET/Java企业级开发、3G手机软件开发等。
职业资格: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程序员、软件评测师、系统分析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微软认证专业开发人员(MCPD);SUN认证JAVA程序员(SCJP)等。
教学理念:
软件技术专业自创办以来,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突出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注重实践,培育‘即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办学思路;逐渐形成了“教无定法,育人为本;学无定式,成才有道;教学相长,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初步探索并实践了“‘八真’环境支撑,项目任务驱动”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内实训基地:
软件技术专业遵循“校企合作共建,具备真实工作环境,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原则,从“工作场景、职业岗位角色、工作制度、评价激励机制、项目案例、研发流程管理、工作压力、职场人际关系”等8个方面,参照软件企业真实工作模式,构建符合“八真”环境要求的软件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可承担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计算机程序员”等中高级职业资格鉴定工作;被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办公室联合授予“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职业训练基地”。
软件技术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保定市天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保定航信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合作共建了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场所。
近年来,软件技术专业教师面向软件专业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构建了基于软件项目开发实际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数据库应用技术”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实用软件工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主编出版软件技术专业教材13部,其中《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等4部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研国家、省、市级和院级科研项目27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和技术鉴定2项,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4项,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9篇。
由软件技术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在2010年河北省第二届网络技能大赛中取得学生组一等奖。2010年,在“河北省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1名教师获个人一等奖,并获“河北省电子信息行业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专业性学生社团“软件创新园”获得河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称号。
教学组织:
软件技术专业在“八真”实训环境支撑下,围绕“基本技能训练、职业岗位认知、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毕业顶岗实习”等关键环节,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形成科学、规范、稳定、有序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模式。
第1、2学期,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此阶段以训练学生完成工作过程中某个单独任务为主要目的。
第3、4学期,以项目制课程或课程群为单元,以若干相关联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
第4学期暑假,学生放假前即按项目分成项目组,在假期期间按照在项目组中承担的岗位进行相应的技术学习。
第5学期,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以项目组为单位组织教学,以项目为载体,由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或企业导师担任项目经理,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际软件项目开发。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完成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第6学期,通过前四个环节的学习,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职业化方面已经初步成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完成学生职业化的后熟过程,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顶岗实习前,校企双方共同协商,为学生选择合理的工作岗位,指派实习指导教师,制定实习要求、考核标准以及激励机制等,形成实习方案;实习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校企双方对学生实施共同管理。
学习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实施“项目梯队”式学习模式。以学院软件研发中心为平台,以校内“八真”实训环境为支撑,以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为导师,以学院电脑爱好者协会、“软件创新园”等专业性学生社团为主体,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参照软件开发国家标准进行实际软件项目开发,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组织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教学相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