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作者
|
专著名称
|
出版社名称
|
出版时间
|
字数
|
傅利
|
《英语课堂问答话语的语用研究》
|
科学出版社
|
2008.3
|
25
万
|
李洁红
|
《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
|
科学出版社
|
2008.5
|
20
万
|
张春星
|
《幽默翻译中语境调整的语用学研究》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2008.6
|
13
万
|
刘克东
|
《趋于融合——谢尔曼·阿莱克西小说研究》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2011.6
|
20
万
|
崔洪国
|
《叙述性探究三名英语教师英语教与学的经历》
|
哈工大出版社
|
2008.6
|
15
万
|
贾雪睿
|
《中美交际风格比较研究》
|
哈工大出版社
|
2008.6
|
13
万
|
宋
莉
|
《跨文化交际导论》
|
哈工大出版社
|
2004.6
|
20
万
|
序号
|
论文题目
|
期刊
|
时间
|
作者
|
1.
|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Mind
|
ICS XIV:1
|
2005
|
贾玉新
贾雪睿
|
2.
|
Language, Culture and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
ICS XIV:2
|
2005
|
李洁红
|
3.
|
Seeing the Invisible—Reflections on E. T. Hall and M. McLuhan
|
ICS XIV:2
|
2005
|
宋莉
|
4.
|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Rhetoric
|
ICS XIV:2
|
2005
|
贾雪睿
|
5.
|
Why Don’t You Speak Up?: East Asia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Patterns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ESL Classrooms
|
ICS XV:1
|
2006
|
贾雪睿
|
6.
|
The Effect of Hypermedia upon the Notion of a Nation and Culture
|
ICS XV:2
|
2006
|
王桂芝
|
7.
|
Exploration of Society as Family Metaphor
in the Chinese culture
|
ICS XV:3
|
2006
|
宋莉
|
8.
|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mplimen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ICS XVI:1
|
2007
|
傅利
|
9.
|
A Universal Approach to Metaphors
|
ICS XVII:1
|
2008
|
马林、刘爱华
|
10.
|
A contrastive study of request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
ICS XVII:3
|
2008
|
贾雪睿
黄芙蓉
|
11.
|
What Pragmatic Rules for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
Culture and Language Contacts
|
2008.10
|
宋莉
|
12.
|
China English from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tudies in the Far East
|
2009
|
宋莉
|
13.
|
中国学生英语前元音发音的实验研究
|
《现代外语》
:3
|
2005
|
马林
|
14.
|
空间参照框架:认知语言学的新理论
|
《外语学刊》
:4
|
2005
|
马林
李洁红
|
15.
|
高语境词汇的语用翻译研究
|
《外语学刊》
:3
|
2008
|
张春星
|
16.
|
语法在语言运用能力中的地位
|
《山东外语教学》
:6
|
2005
|
李洁红
|
17.
|
A Relevance-Based Strategic Model to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
《中国英语教学》
:6
|
2005
|
韩晓惠
|
18.
|
《保留地布鲁斯》中的种族同盟
|
《国外文学》
|
2011
|
刘克东
|
19.
|
重塑印第安新形象——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述评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0
|
刘克东
|
20.
|
趋于融合——评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阿列克谢的长篇小说创作
|
《外国文学动态》
|
2010
|
刘克东
|
21.
|
Racial Oppression in Sherman Alexie’s Reservation Blues.
|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
2011
|
刘克东
|
22.
|
《
<
残月楼
>
中的女性形象——加拿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
|
《世界华文学学论坛》
|
2010
|
刘克东
|
23.
|
哈代《苔丝》中的自然主义意象
|
《世界文学评论》
|
2010
|
刘克东
|
24.
|
故事与梦想
传统与未来
——
《亚利桑那菲尼克斯意味着什么》中的
“
魔法师
”
形象和口述传统
|
《外国文学》
:6
|
2007
|
刘克东
|
25.
|
《亚利桑那菲尼克斯意味着什么》
|
《外国文学》
:6
|
2007
|
刘克东
|
26.
|
印第安传统文化与当代印第安文学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
11
辑
|
2009.11
|
刘克东
|
27.
|
“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技巧在伍尔夫短篇小说中的运用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6
|
许丽莹
|
28.
|
意象重构与诗歌翻译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9.5
|
彭振川
|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项目来源
|
时间
|
金额
|
1.
|
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认知
及跨文化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
宋莉
|
国家哲学社科项目
|
2010-2012
|
12
万
|
2.
|
后现代视域下的美国文学叙事研究研究
|
傅利
|
黑龙江哲学社科规划办
|
2010-2012
|
1
万
|
3.
|
当代印第安作家的融合策略
|
刘克东
|
黑龙江哲学社科规划办
|
2010-2012
|
0.3
万
|
4.
|
当代英国文学研究
|
张瑾
|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工院
|
2009-2011
|
2
万
|
5.
|
英美加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研究
|
刘克东
|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工院
|
2009-2011
|
2
万
|
6.
|
当代英美戏剧研究
|
许丽莹
|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工院
|
2009-2011
|
2
万
|
7.
|
培养高校学生英语文学素质的研究与实践
|
傅利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7
获奖
|
5
万
|
8.
|
大学英语词汇学习认知模块研究
|
王桂芝
|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
|
2007
获奖
|
4
万
|
9.
|
中国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
周之南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5
获奖
|
0.2
万
|
10.
|
网络辅助英语教学研究
|
王桂芝
|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
2008
获奖
|
1
万
|
11.
|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探索与建设
|
王桂芝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
2004-2006
|
1
万
|
12.
|
美国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研究
|
刘克东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8-2010
|
0.2
万
|
13.
|
语言认知与交际互动的实践与研究
|
李曼丽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6-2007
|
0.2
万
|
14.
|
网络化语言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
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
王桂芝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5-2007
|
0.2
万
|
15.
|
改进高校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
郑淑明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4-2006
|
0.2
万
|
16.
|
作为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育
|
田强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3-2005
|
0.2
万
|
17.
|
高校外语教学网站建设
|
傅利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3-2005
|
8
万
|
18.
|
中国学生阅读策略研究
|
李洁红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3-2005
|
0.2
万
|
19.
|
“语言文化一体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阅读课程建设
|
李洁红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9-2010
|
0.2
万
|
20.
|
“翻译实践”课程建设
---
基于翻译“目的论”
|
郑淑明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09-2010
|
0.2
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