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
航海学院
学院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主要研究方向是交通系统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统、交通运输先进控制理论及技术、船舶货运技术、船舶驾驶自动化、船舶操纵及航行环境综合评价等。近10年来,学院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568项,到款额突破5亿元,从2008年起连续6年科研到款额超过5000万元。2013年学院科研到款额突破1亿元,占学校总到款额的四分之一,连续三年全校第一。同时,学院还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部及部属单位横向科研项目,众多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业界的广泛好评和国家、省、市的充分肯定。2007年,赵德鹏教授主持的“电子海图及其应用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金一丞教授主持的“多本船功能完备的航海模拟系统及其开发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李颖教授主持的“岸船空基海上油膜探测传感识别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学院还荣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市级奖励多项。近10年来,学院累计出版著作150余部,发表检索论文480余篇(SCI/EI/ISTP),发明专利30余项,为我国航海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轮机学院
学院在现代轮机管理工程、船舶动力装置与系统、轮机自动化与控制、船舶机电一体化、轮机故障诊断和预测技术、船舶污染控制技术、船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学术研究方向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纵向科技课题6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SCI、EI检索300余篇),获得国际、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省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励1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
学院拥有辽宁省船舶机电一体化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用小型燃气轮机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装备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轮机监控与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轮机科学与运用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基地。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下设11个本科专业教学系、3个教学实验中心及9个科学技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学院拥有国家级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交通安全与通信技术、船舶自动化工程和港航机电控制工程等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的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被授予辽宁省信息与通信工程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三个专业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专业。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学院拥有1个辽宁省物流航运管理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交通运输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下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经济与商务、电子沙盘与创业模拟、运输管理、物流管理、物流设备与技术、港口工程与管理、金融与投资模拟等诸多实验室。
学院学术气氛活跃,设有港口与航运、交通运输经济、国际航运人力资源、交通规划、世界经济、旅游科学、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战略管理和系统规划、电子商务等研究所,设有物流系统工程、交通运输信息、营销策划、中小企业发展、创业管理、海洋开发与管理等研究中心以及信息管理与系统研发中心。在国际航运、外贸运输、物流工程与管理、港口设计与规划、港口经营与管理、工商管理、经济贸易、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部委、省、市政府和大型企业的重大科研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环境工程、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与环境3个教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以及专业实验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下设环境工程、海洋科学、海洋与环境生物学等教学实验室,既可供培养适应现代化海洋与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教学使用,也可供广大教师、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等进行科学研究。
学院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和交通环境监测与管理、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海洋环境化学与生态学、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信息技术及环境系统生物学、环境影响与评价等。学院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973”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重点科技项目等众多纵横向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多项成果奖励,为我国海洋及交通环境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为交通运输部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公路工程实验室、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交通装备先进制造与控制技术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辽宁省、大连市科研项目以及港航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奖、发明创造奖等,为交通科技发展及企业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学院
学院重视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立法实践,曾主持、参与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多部法律,曾多次作为中方代表团成员参与国际海事立法,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和交通运输部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目前正在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与邻国海洋权益争端问题的国际法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物权法与合同法的制度协调与规则契合”、“岛屿争端解决中的国际法问题研究”、“英国乡绅史研究—身份、财富、权力与文化的历史变迁”、“海洋行政体制改革的法律保障研究”、“夫妻财产制与财产法规则的冲突与协调”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国有大型企业科技咨询项目50余项。先后出版了《新编海商法学》、《船舶碰撞法》、《合同法总论》、《国际私法导论》、《海商法》、《海事法》等多部法律著作及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研究生推荐教材,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奖励。
法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法学楼设有设施完备的教师办公室、硕士研究生教学室、博士研究生教学室、研究室、大小会议室、职工活动室以及藏书5万余册、学术期刊100余种的资料室,另外,学院还主办《中国海商法研究》等刊物。法学院学生获得全国首届“对抗制庭审技巧邀请赛”冠军、JESSUP国际模拟法庭英文辩论赛中国赛区选拔赛二等奖、贸仲杯商事模拟仲裁全国第三名等多项荣誉。
外国语学院
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陆上专业大学英语第一、二教学部、航海类专业大学英语第一、二教学部、公共研究生外语教学部、西语教学部、外籍教师教学部、专业研究生教学部、语言教学中心等机构。另设有全球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心、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日语教学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学院拥有19个多媒体教室、14个语音室、2个同声传译实验室、2个机助翻译实验室、1个图书资料室和1个音像资料室,学院还可接收国外电视节目,并设有英语调频台。
近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以来,在外语类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5部(其中3部在国外出版社出版),译著30余部,编写教材、教辅资料近100部,承担校级以上科研、教研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部级奖项4项。学院先后聘请了语言学、文学、翻译等领域知名学者30余人来校讲学,曾成功主办“IMEC海事英语国际会议”等高水平国际会议。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
设有公共管理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中文系、哲学系、心理教育研究中心、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国防教育研究中心和博雅教育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先后承担国家、省、部、市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公开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和教材3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
数学系
数学系拥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学建模实验室、应用数学实验室、工科数学实验室、应用数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
数学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主要研究方向是组合数学及其应用,模糊数学及其应用,偏微分方程理论与数值方法研究,统计数据挖掘等。
近五年来,数学系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7项,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4项,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期刊物上的学术论文152余篇,其中被SCI检索收录49篇、EI检索收录66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7部、自然科学论文奖20余项、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奖2项、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4项、“数学建模”课程获辽宁省精品课。
数学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竞赛,仅近五年,荣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3项,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4项、二等奖41项,国际多媒体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3项。数学专业学生近五年获全国数学建模辽宁省赛区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5项,国际多媒体竞赛特等奖提名1项、一等奖1项等。
物理系
物理系现有一个物理学一级硕士授权点,下设四个二级学科方向: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物理。一个应用物理专业本科学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有两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创新团队。物理系设有环境工程研究所、光电子技术研究所、计算物理研究所和一个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国际交流合作、企业联合,已形成水平较高的创新研究平台。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中国专利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大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大连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
物理系科研力量雄厚,成果卓著。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等离子体气体放电物理与应用工程、固体发光与光电技术、场论与量子信息学、原子分子与物质相互作用。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累计4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前期研究专项3项,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13项;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专项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授权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实审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近五年来,科研人员和教师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发表论文被SCI、EI、ISTP三大国际检索机构收录二百余篇次,每年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50余篇,出版专著4部、教材7部。
航海学院
学院现有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和地理信息科学三个本科专业,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科学与技术和海上交通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硕士
1992年航海技术专业被列为交通部“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重点学科的重新评估,被确定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获批国家级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2011年被列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航海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先后被评为国家及辽宁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以航海类专业为主的“海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十二五”省级规划教材8部,英文教材8部。2008年至今,学院共获得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省级视频公开课1门。
轮机学院
学院现有轮机工程(海上方向和陆上方向)、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4个本科专业。轮机工程专业2005年被评为辽宁省首批特色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和教育部“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轮机工程专业(海上方向)2011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轮机工程专业(陆上方向)与大连船用推进器厂联合申报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3年获教育部批准并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 年被评为辽宁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支持专业,2013年被评为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经过交通运输部“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实验室建设和“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规模、实验条件和研究能力已经达到国内大学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08年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学院拥有船舶与海洋工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下设11个本科专业教学系、3个教学实验中心及9个科学技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学院拥有国家级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交通安全与通信技术、船舶自动化工程和港航机电控制工程等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的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被授予辽宁省信息与通信工程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三个专业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专业。
学院介绍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11个本科专业,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学院拥有交通运输规划与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环境工程、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是学校近年的重点发展专业。环境科学是辽宁省重点学科,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海洋化学、生物物理学四个硕士点。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等4个教学系和工程力学、机械基础等2个教研室,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拥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救助与打捞工程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救助与打捞工程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4个工程硕士领域,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为交通运输部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公路工程实验室、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交通装备先进制造与控制技术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法学院
学院现有一个法学专业,下设海商法和国际经济法两个方向。自198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原国际海事专业)至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本专业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被评为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本专业1998年取得国际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被批准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取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38所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国际法学、民商法学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海商法纵横谈——以历史和影视为经纬》为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海商法》和《国际贸易法》课程为辽宁省精品课,民商法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在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法学专业名列第一名。学院已形成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外国语学院
学院现有英语、日语两个本科专业,自1985年起开始招收外语硕士研究生,是工科高校中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2005年起开始招收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11年起开始招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英语、日语笔译)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被确定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9年被批准为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确定了语料库语言学、计量语言学、海事英语等学科优势地位。学院1998年设立英语专业,2005年设立日语专业。2010年英语专业被确定为辽宁省特色专业,并在2012年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三名(理工科院校第一);日语专业在2013年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五名(理工科院校第一)。2013年,“大连海事大学—百奥泰国际会议(大连)有限公司文科实践教育基地”获批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外语实验教学中心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学院多年的办学经验,先进的教学条件和优良的师资队伍,英语和日语专业目前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
学院现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设有公共管理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中文系、哲学系、心理教育研究中心、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国防教育研究中心和博雅教育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
数学系
数学系现有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三个本科专业,数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五个主要二级学科: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数学,其中应用数学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数学系学科建设以数学及其在信息和管理科学中的应用为主,教师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数学、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等多个领域。
物理系
物理学学科建设注重研究的应用背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基础理论研究支撑应用开发研究,紧密结合学校航运交通特色,在解决海洋环保、船舶压载水净化处理、高性能发光材料研发等国民经济重大问题方面成果突出,在宽激发带弱光照明指示材料领域,是国际上最先开展研究的团队之一,也是国内外该行业标准制定者主要成员之一。
航海学院
学院现有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和地理信息科学三个本科专业,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科学与技术和海上交通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点,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
轮机学院
学院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轮机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动力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我国海上交通领域重要的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其中,轮机工程学科1960年开始研究生培养,1981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被列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介绍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11个本科专业,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科学与工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学院拥有交通运输规划与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环境工程、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是学校近年的重点发展专业。环境科学是辽宁省重点学科,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海洋化学、生物物理学四个硕士点。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拥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救助与打捞工程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救助与打捞工程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4个工程硕士领域。
法学院
学院现有一个法学专业,下设海商法和国际经济法两个方向。自198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原国际海事专业)至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本专业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被评为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本专业1998年取得国际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被批准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取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38所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外国语学院
学院现有英语、日语两个本科专业,自1985年起开始招收外语硕士研究生,是工科高校中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2005年起开始招收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11年起开始招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英语、日语笔译)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被确定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9年被批准为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确定了语料库语言学、计量语言学、海事英语等学科优势地位。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
学院现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设有公共管理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中文系、哲学系、心理教育研究中心、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国防教育研究中心和博雅教育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
数学系
数学系现有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三个本科专业,数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五个主要二级学科: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数学,其中应用数学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
物理系
物理系现有一个物理学一级硕士授权点,下设四个二级学科方向: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物理。一个应用物理专业本科学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有两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创新团队。
航海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96人,持有船长、大副等适任证书的专任教师4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53人,校级、省级教学名师8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2个,形成了以国内外航海界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大、学术造诣深的教授为带头人,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多支学术梯队。
轮机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16人,其中专任教师146人,实验教师43人,管理人员(含指导员)27人。专任教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教师荣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大连市优秀著作、论文奖等百余项奖励。
学院现有教工230余人,其中教授56人、副教授65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3297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32人。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0余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51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90余人。学院教师多次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创新团队、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创新团队、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大连市突出贡献专家、大连市领军人才、大连市“三育人”标兵等各类荣誉称号,经常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和进修,多名教师已成为国内多个学术组织的成员及国际组织的专家顾问。学院一贯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师热心学生的成长,亲身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竞赛活动,学生屡次在竞赛中获得高级别奖项。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形成了以国内外海洋环境界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学术造诣深的教授为带头人,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的多支学术梯队。学院现有专业教师4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实验技术人员5人,另聘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的兼职教授13人。教师经常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和进修,已成为国内多个学术组织的成员及国际海洋环境的专家顾问。
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3名,专任教师85名,实验教师17名,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33人、高级工程师5人,72人具有博士学位,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和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37人。学院已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多个学术梯队。
法学院
学院拥有一支多学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向复合型师资队伍,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法学院现有教师 5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8人,讲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的48人,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和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32人,包括中国海商法协会副主席1人,国际海事委员会提名委员1人,交通运输部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候选人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辽宁省杰出资深法学家1人,辽宁省中青年杰出法学专家5人。此外,学院还常年聘请外籍法学专家任教。
外国语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及教辅人员138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62人,讲师30人,4人获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10余人获国内著名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在读博士10人,已经形成了职称、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学院常年聘任外籍教师20余人,还聘请冯志伟、戴炜栋、王克非、刘海涛、陈国华、王宏印、朱永生、孙玉华等著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为客座教授。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4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1人,讲师12人,另有兼职教授10余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目前,在校本科生6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
数学系
数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全系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讲师1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22人,硕士学位19人,1人获辽宁省教学名师奖、1人获大连市第六批优秀专家称号、1人获大连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人获辽宁省青年教师教学表演赛大连赛区二、三等奖等。数学系现有在校本科生209人,研究生46人。
物理系
物理系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其中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8人,辽宁省创新团队1个。现有53名教师中,教授16人,副教授16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有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82%,并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五一巾帼奖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奖”1人、交通部“东方优秀教师奖”1人、辽宁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4人、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1人、辽宁省科学技术奖1人、大连市 “青年科技奖”1人、辽宁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人、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2010年物理系获得辽宁省巾帼文明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