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学校实验中心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实验室进行建设,实验室面积
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一览表
学科名称 |
级 别 |
中药学(一级学科) |
国家重点学科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方剂学 |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医妇科学 |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医内科学 |
国家重点学科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针灸推拿学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药创新药物学科群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医学(一级学科)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医基础理论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医临床基础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医医史文献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医骨伤科学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生药学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医内科心血管病学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医消化病学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中医妇科学(附属二院)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位授权学科
中医学 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方剂学
中医临床基础 针灸推拿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 中医外科学 民族医学
中医医史文献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 生药学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方剂学
中医临床基础 针灸推拿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 中医外科学 民族医学
中医医史文献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 药物分析 药剂学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药理学 生药学
药物化学 中医护理学 护理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中医伦理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2449人(校本部109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68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8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21人,有38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巾帼建功标兵1名,全国优秀教师6名。现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中药化学教学团队、方剂学教学团队、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中药化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校2004年以18项指标全A的成绩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在评估检查中,学校的教学水平受到教育部专家组和教育部领导的一致好评。在“十五”期间学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金匮要略、中国医学史、中药药剂学和美容保健技术;省级精品课程18门: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金匮要略、中医基础理论、神经定位诊断、中医妇科学、中国医学史、中药药剂学、康复医学、中医内科学、伤寒论、中药药理学、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针灸学、美容保健技术和中医内科学(高职)。教学水平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下设9个学院、7个附属医院(5个非直属)、1个研究院、16个教学医院和69个实习医院、实习基地。有17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8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8个本科专业及13个专业方向,涵盖医、理、文、工、管、法等多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16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17人,硕士研究生1118人,七年制学生1155人,本科生7729人,专科生3554人,留学生39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