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
工会学院
工会学院前身是工会学系,创建于1984年,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原中国工运学院)最早成立的系,也是学院开展特色学历教育、干部培训、工会理论和工会工作研究的主系。建系30多年来,为工会及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毕业生。
1992年,工会学系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成人劳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本科生。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改建为“劳动关系和工会学系”。同年9月,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第一届普通本科生。2004年底,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劳动关系和工会学系”改为工会学系。2009年3月,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本科专业并入工会学系。2011年6月,工会学系更名为工会学院。
目前,工会学院开办有社会工作和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两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本科专业是我国目前第一个以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为方向的普通本科专业。工会学院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近600人。
2013年开始,招收公共管理(工会工作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学校第一个硕士点之一。
工会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敬业勤勉和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职员工近30人,其中专任教师22名,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获得博士学位14人,硕士学位7人,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2人。专任教师中,80%以上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学历背景,师资力量雄厚。
工会学院建有一个规范专业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供教学使用,并与劳动、民政、社会保障、工会、社会服务、社会福利、企事业、社区、中介机构等相关单位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
劳动关系系
劳动关系系建于2005年1月,前身是本院工会学系。劳动关系系是学院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劳动关系研究的骨干系部,是全国首家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的学系。目前,劳动关系系设有两个普通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劳动关系专业,在校本科生531人。2013年开始招收学校首届公共管理(MPA)专业(劳动关系方向)硕士研究生,现在校研究生48人。
劳动关系系拥有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并充满朝气,一批在社会和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在该系任教。全系现有教职员工24人,其中教师20人,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10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6人。2011-2016年度,由本系教师主持立项各个层级的科研项目与课题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劳动关系系下设两个教研室,劳动关系教研室和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两个研究所,劳动关系研究所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学系承担着全国工会干部培训和研究生、本科、专科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其中,劳动关系教研室一直是学校劳动关系领域教学研究的主力,在劳动问题、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工会问题研究方面以及劳动关系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2008年以来,劳动关系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五个重大进展:一是2008年10月劳动关系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类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二是2009年7月,由本系牵头建设的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获评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三是2011年劳动关系专业获评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四是2012年7月,本系参与建设的学校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评审,获评高校十二五时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五是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于2013年招生,是学校第一个硕士点。2013年6月,本系积极参与了学校本科合格评估的工作,其办学思路和特色专业得到了评估专家的好评。
劳动关系系与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海淀区总工会、门头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甘家口街道、北京建工集团、二商集团、华联集团、翠微集团、北京移动等单位签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在接待学生参观访问、实习实训乃至促进就业方面已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了与课堂教学并重的第二课堂。
劳动关系系为学生搭建一系列自主性人才培养平台,发起举办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八届校级模拟招聘大赛,两届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和五届校级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素质大赛,让学生在模拟竞赛中深化专业学习。
劳动关系系非常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将学生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建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在2016年度学校优秀学生科研成果评审中,劳动关系系取得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已出版2009-2012届两专业学生优秀毕业论文集,2013-2016届论文集即出。举办两届品读经典读书会、六届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劳工关系学系和韩国高丽大学劳动学研究生院签约,师生定期互访交流。劳动关系系已同美国罗格斯(Rutgers)大学达成意向,双方合作培养“4+1”劳动关系硕士。
劳动关系系2016届毕业生共计151人,2人未就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8.67%。在就业的149人中,国内升学8人占5.37%;出国出境学习13人,占8.72%;签订三方协议89人,占59.73%;签订劳动合同20人,占13.42%;单位出具用工证明19人,占12.75%。总体看,本系在全校8个院系名列第二,三方签约率同比上升6.09个百分点,就业质量有所提高,这在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殊为可贵。
劳动关系系将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高质量教学和高水平科研为中心,以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特色和优势专业建设,本系的目标定位是努力发展劳动关系特色专业和具有劳动关系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积极推进特色专业研究生教育,将本系建设成为国内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质量一流的教学和研究基地。
经济管理系
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经济管理系下设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和经济学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财务管理辅修二学位(学历)课程,目前在校生规模为800人。
经济管理系现任教师31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3名,全部专任教师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21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名教师博士在读。教师科研能力强,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了大量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教师们爱岗敬业,优秀的科研能力保障了教学质量。经管系教师多人次获得学校“十佳教师”、“师德标兵”和“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各项奖励。
经济管理系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模式,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目标,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岗位适用性和职业成长性,经济管理系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夯实理论为目的的经济管理平台课,以提高就业、创业和深造能力为目的的选修课和以拓展专业领域为目的的特色课三个课程群;同时,构建了以实验课程、实践基地、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经济管理系积极拓展国内外教学和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河北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会计学”(代码:12021)硕士研究生合作;与香港、澳门、台湾、欧美等地的国内外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派出一定比例的学生参加国内外其它高校的学习项目。
通过全系教师的努力,学生培养质量优良。据不完全统计,经管系学生近年来获得了包括全国商科技能竞赛一等奖、北京市创业设计竞赛三等奖、数学建模大赛北京市一等奖、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北京区银奖等各种奖励。学生中获得各种职业证书的比例在70%以上,双证学生率50%以上,其中,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会计证书通过率超过90%。
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良好。自2011年以来,学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就业单位满意度高达95%。学生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及包括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类企业,同时,每年有大量学生升入国内外知名大学读研深造。
法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成立于1986年,当时名称为“劳动法学系”,由新中国劳动法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关怀教授创办。1992年更名为“法学系”,2016年8月改为“法学院”。
三十年来,法学院一直以劳动法为专业特色,着重劳动法的教学和研究,为社会和各级工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法律专门人才。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法学专业(劳动法方向)普通本科生。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法学院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学质量高,科研成果丰硕,与十几个司法实务单位建立实践基地,为各级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工会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法学专业人才。目前法学院有三个教研室,一个实践教学中心,并成立有劳动法和工会法研究所,在劳动法教学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是中国法学会法治社会研究方阵的理事单位、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学分会副会长单位和秘书处所在单位、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副会长单位和理事单位。
公共管理系
公共管理系成立于2003年,而其专业建设和发展则要追溯到1989年。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对人才的需要,1989年学校建立了劳动经济系劳动经济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目前在全国各地各行业承担管理工作并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安排,1999年劳动经济专业调整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经济系并入工会学系,在此期间,劳动经济专业为工会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工运学院由成人高等院校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了学校的正规化和长远发展,成立了公共管理系。目前公共管理系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普通本科学生。
公共管理系拥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承担了本系三个本科专业的授课任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北京市等众多科研项目,取得了质量较高的科研成果。
公共管理系全体教职员工对专业建设充满信心,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和学校的统一部署,将各专业办好、办出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管理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安全工程系
安全工程系是我校2005年成立的一个教学系部,而其专业建设发展的传承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校在前苏联劳动保护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对全国工会干部的劳动保护培训。1984年,我校设立劳动保护管理系,成为全国率先设置安全卫生相关院系的大专院校之一,并在1985年招收了劳动保护专业第一届成人大专班,为全国工会系统输送了一批批劳动保护专业人才。2002年学校向教育部申请设立“劳动安全卫生”特色专业,当年获得批准后面向全国招收应届高考学生,开始该领域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如今毕业生已走向社会多年,许多学生成为了安全卫生领域的专家,在企业或政府的安全生产部门发挥重要作用。
2005年9月,我校在成立安全工程系的同时,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专业方向为劳动安全管理。该专业方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角度出发,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事故预防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安全卫生管理知识与技能。该专业方向一直良好的就业态势说明其与社会安全卫生人才需求具有较高的符合度。
2006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公共安全”列入“十一五”重点研究领域。随着突发公共事件的日益增多,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面临挑战,亟需大量公共安全专门人才。由于我国公共安全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公共安全科技发展与管理的需要,造成目前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安全工程系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在劳动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又设置了公共安全管理方向,培养从事公共安全技术与管理的专门人才,并于2007年9月开始招收安全工程专业公共安全管理方向本科学生。
2010年,在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获得明显好转的情况下,职业病危害问题日益突出,职业卫生工作亟待加强,国家对职业卫生高度关注,急需大量职业卫生专业人才。然而,我国本科层次没有职业卫生专业,多年以来我国职业卫生人才培养,尤其是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人才的培养存在空白。鉴于此,安全工程系于2010年全国第一家设立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卫生方向。该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在学习掌握一般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系统学习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安全与卫生兼顾,符合国际上安全与卫生一体化的管理理念,毕业生受社会青睐程度越来越高。
2016年招收了首届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公共安全管理方向),提升了专业办学的层次。
文化传播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前身为建立于1982年的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1994年,文化教研室转入工会学系成立公关文秘专业,开始招收公关文秘专科学生。1998年,该专业并入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招生。2000年,专业调整进学校英桥职业教育学院。2003年增设文化传播(新闻)专科专业,与文秘专业同时招生。2004年底,学校为适应开展普通本科教育和文化传播研究需要设置文化传播系。该系的创建,为学校提升文学艺术素质教育与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和培养文艺、新闻人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并招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方向)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招生。2010年,学院向教育部申请设置本校唯一艺术类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并于同年招生,同时停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年,文化传播系升格为学校二级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作为文化传播学院实训基地的中国职工音像出版和中国职工电化教育中心拥有全高清设备的350平米演播厅以及诸多先进的影视制作前后期设备,为本院学生教学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9年4月,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家评审。该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多年来,文化传播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2007年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08年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2年文传学院获北京市高校第二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学院视频课“语言的力量”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截止2013年,学院教师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8项,北京市教改项目2项,全总重点课题3项。
文化传播学院共有35名专职教师,获得博士学位者29人。兼职教师13名。这些教师学养深厚,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专业背景涵盖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
学院以中央电视台、中国职工电教中心(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中央教育电视台、全总宣教部、国际部、《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出版社,以及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的文化、宣传和教育部门为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学院)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三位一体”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并从2014年开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作为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高职学院共享本科教育的优秀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具有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独立的教学和实训设施,优秀毕业生有机会升入本校本科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高职学院现设有一个应用型本科专业(酒店管理)和八个专科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播音与主持),其中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和播音与主持三个艺术类专业为校企合作的共建专业,旨在依托企业在应用实践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就业资源,结合学校在理论教学和管理上的优势,共同培养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
高职学院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专业课教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共享本科优秀师资,同时长年聘用国内相关行业高级技术专家担纲应用技能课程的教学,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学院建设有酒店综合实训中心、实训咖啡吧和茶吧、餐饮模拟实训室、语音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数控实验车间、专业CAD、CAM实验室、服装实训车间、画室、立体剪裁室、服装专业工作室、形体训练室、化妆室等20多项专业实训设施,以满足实训教学需要。
高职学院一直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培养原则,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具体职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体成长和人格完善;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管理,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和行业发展及时完善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用于指导教学;课程设置上宽专结合,既面向就业,又兼顾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需求;学生管理上既严格又体现人文关怀,形成了专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学生管理队伍,为学生的大学生活提供全面的指导。
高职学院积极拓展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积极与日本、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赴国外继续深造、就业和夏令营等进修和学习机会。酒店管理专业依托北京春晖园温泉度假酒店、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合作办学。
高职学院学生社团组织健全、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学生展示个人才艺、培养兴趣爱好和拓展综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高职学院在全校性(包括本科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及竞赛中一直名列前茅,体现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
高职学院历年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后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和社会的赞誉。
高职学院将按照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依托本科教育的基础优势,突出高职学院的办学特色,研究高职教育的类型、特点,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坚持把教学质量、技术特色、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我们的目标是:把高职学院办成与企业联系密切、行业认可度高、毕业生受欢迎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