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学
辽宁
一、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现有教师68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7人,副教授2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硕士学位教师27人;研究生导师17人。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826人。设有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经济统计学五个本科专业和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有经济综合、银行模拟、证券投资、商务谈判、统计应用以及语音室等多个实训室,还有15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以四年制本科教育为主,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牵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掌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几年来培养了大批社会所需要的金融、财税、外贸、统计等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下设中文、历史、社会工作、法律和公共基础教学部5个系(部),现有汉语言文学(含师范)、历史学(师范)、社会工作、法学4个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1个,在校生600余人。
学院办学空间近1000余平米,设有汉语国家教育研究生录播教室、社会工作综合实训室、普通话语音训练实验室、教师技能训练室、速录室、模拟法庭、大学生记者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大学生社会服务中心等。琅嬛书苑图书资料室藏书8000余册。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团队。现有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沈阳市优秀专家1人,沈阳市优秀教师1人,沈阳大学教学名师2人,沈阳市名教师1人。61名专任教师中,教授9人,副教授31人,讲师21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8人(含博士17人)。
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文、历史、法律传统专业扎实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工作和汉语国际教育新增专业亦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为实现“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目前已与国内外四十余家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长期稳定的基地和设施。
当前,学院从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秉承“厚德重学、至诚至勤”的沈阳大学校训,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整合我院中文、法学、历史、社会工作四大社会科学门类,构建了大学生服务社会专业群。专业群以我院鸿雁文学社、法学社、诚勤社、文保自愿者团队、辽沈历史研究会等专业学生社团为依托,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实务、法务实训、师范基础课以及社团活动课程特色的优势,融合人文科学知识与社会服务知识,集法律知识、社工知识、教育知识三位一体,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传承历史文化、创新当代文化、植根德性伦理、构筑价值理性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重点面向基层,具有法律意识、传统文化底蕴,集法律服务、社工服务、教育服务多功能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学院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的方针,积极鼓励教师教学科研并举,成效显著。为扩展教师学术视野,学院还不断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积极承办各种学术会议,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到院讲学交流。目前,学院内设有省一级学会--辽宁省鲁迅研究会,另有满族文化研究所、清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会等常设科研机构,为教师和学生搭建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并已成为区域文化建设与研究的重要平台。为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学院积极承担区域文化建设、艺术惠民工程建设等社会服务工作,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赞誉。
三、师范学院
师范学院设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应用心理学七个本科专业,除应用心理学外,其余六个专业均为师范教育。学院还具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四个专业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设置学前教育系、初等教育系、心理学系、教育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地理系八个专业教学系;设公共数学、公共物理与力学、公共化学、教师技能四个教研室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健康两个教育中心,承担全校公共课教学任务。
学院遵循“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科研为支撑,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推进转型发展。学院秉承“厚基础,精理论,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贯穿全程的办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探索符合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我院毕业生近年的就业率和考研率连续名列学校前茅。
学院拥有满足各专业课教学需要多功能教室;有设施设备较齐全的物理、力学、化学、心理、地理实验室以及资料室、微格教室、课件制作中心、心理实训基地;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沈阳市志愿者学院落户学院。沈阳市4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成为学院教育实践基地。14名沈阳市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成为学院教育硕士实践导师或学院客座教授。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1490人。专任教师128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73人,讲师3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人。学院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两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省、市科研立项6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5余篇、被SCIE收录2篇、被EI检索14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
四、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成立于2005年4月,由原沈阳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和沈阳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部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始于1984年,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体育人才。学院现有“辽宁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基地”、沈阳市体育产业研究所”。学院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学校,沈阳市教科文卫系统“巾帼先进集体”,沈阳大学“三育人”先进单位。
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舞蹈表演四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82人,专任教师 7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4人,具有博士、硕士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28%;国家级裁判7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沈阳大学教学名师3人,沈阳大学青年骨干教师2人。
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聘请北京体育大学、山东大学、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知名教授、专家、博士生导师到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开阔教师学术视野,浓厚学术氛围。2005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和省级课题1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80多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辽宁省高校体育优秀课一等奖1门、三等奖2门,辽宁省教学改革成果三等奖1项;获批辽宁省教学改革课题3项、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项,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沈阳校级精品课3门,校级精品(网络)课程3门。
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上获得了团体总分三等奖,技能类二等奖;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艺术节中获得两项金奖、一项银奖。学院把志愿服务作为服务社会的有力抓手,着力提升志愿服务内涵,做强志愿服务品牌。学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开幕式和国际市民体育联盟沈阳市民运动会开幕式、辽宁省全民运动会开闭幕式展演。学生先后获辽宁省高校优秀大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省政府及校长奖学金。
学院鼓励和倡导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的竞技比赛,屡创佳绩。学院啦啦操代表队自2009年以来,连续在全国啦啦操比赛中获得冠军,并在世界大学生啦啦操锦标赛获得取得了花球第五名的好成绩;街舞代表队连续三年获全国啦啦操锦标赛中获得冠军,;在世界大学生啦啦操锦标赛获得街舞第三名的好成绩。民族健身操舞队在全国全民健身操舞总决赛上获得有氧健身舞特等奖、民族器械健身舞特等奖和五级轻器械健身操一等奖。学校大学生散打队荣获辽宁省高校大学生散打擂台赛团体冠军。学校足球队获2008辽宁省高校足球比赛冠军及沈阳市高校足球比赛冠军;2008年、2009年学校男女板球队均获得全国板球锦标赛(沈阳赛区)亚军,体育专业有五名学生入选国家男女板球队并参加广州亚运会。田径队在辽宁省暨沈阳市“地税杯”春季全民长跑比赛中获得大学生组男、女团体冠军;在沈阳市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甲组团体冠军;学校田径队获得辽宁省大学生运动会第三名。
近年来,学院各方面工作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在未来的发展中,学院全体员工决心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打造学科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显著、人文环境和谐的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体育专业。
五、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创建于1980年,设有英语(含师范方向)、日语、俄语3个本科专业,学院还承担了全校非外语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外语课程教学任务,拥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学院设有英语系、日语系、俄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中西方文化教育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和教辅部门。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外语语言基础训练,加大学生口、笔译实践教学力度,凸显“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院拥有独立的近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配有地面卫星接收设备、外语无线电发射台及21间现代化语言实验室和口笔译翻译实训室、同声传译室组成的沈阳大学外语自主学习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硕士学位教师91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市优秀教师1人,校教学名师2人,校骨干教师8人,有留学经历教师56人,来自英国、日本、俄罗斯的外籍教师6人。现有以课程为主线的教学团队15个。多名教师多次在省、市及校级的教师授课比赛中名列前茅。近年来,教师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编写教材、译著百余部。学院与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一些高校在学生交流、学术交流、师资培养和校际合作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协作关系。建院37年来已培养出31届本科毕业生,总数达8900余人。学生多次在省级演讲、辩论、写作、口译等各类赛事中获奖。学院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学科层次不断提升、内涵建设不断加强、教学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逐年递增、办学特色突出的省内一流的外国语学院。
六、音乐与传媒学院
音乐与传媒学院组建于2015年,由原沈阳大学音乐学院与文化传媒学院广电系及播音系整合而成,办学历史可溯源于1985年成立的沈阳教育学院音乐系。现开办音乐学、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4个本科专业,教职工96人,专任教师7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博士6人,硕士53人,有国家文华奖、戏剧梅花奖、全国流行歌曲十大国手、五个一工程奖、CCTV主持人大赛银奖、沈阳市优秀教师、沈阳市名教师、沈阳市五一奖章获得者8人,在校生885人。设有广电系、播音系、音乐教育系、音乐表演系、理论教研室、演出中心、实验中心、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等教学机构,有专业琴房132间,音乐厅、综合演播厅等大小实训场馆76间,总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设备总投资1186余万元。
近三年来,学院教学科研硕果累累,办学影响蜚声海内外: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教育厅、专业协会等专业性奖励59项;出版著作、教材36部,主持各级科研、教改、大创等项目60余项,经费3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2篇,词曲诗文音像等文艺作品206件(首);学生先后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获奖308项;师生多次参与央视戏曲频道春晚、星光大道、中学生春晚、辽宁省读书节启动仪式、纪念教师节等大型专业演出及沈阳电视台成长总动员大型励志节目的录制,学生爵士乐队作为沈阳市市长特派使者,受邀赴俄罗斯伊尔库斯克进行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活动;音乐学专业在2014年辽宁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11所参评高校第3名。
为实现“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提出了“演教结合,以赛带练”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诸如“唱响沈大,舞动校园”系列活动、新年专场音乐会、诗歌节、电影节、广告大赛、艺术惠民、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取得了丰硕成果;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等艺术团体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先后被评为沈阳市民众素质教育基地、沈阳市双百万工程先进单位等。
七、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427人,其中研究生53人、本科生1374人。教职工128人,专业教师11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6人。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教学和艺术创作的能力强,成绩斐然,多名教师为社会公认的省内乃至全国著名画家或优秀设计师,为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学院目前有绘画、中国画、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和雕塑八个本科专业,并设有九系二部,分别为油画系、中国画系、雕塑系、版画系、环境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服装与服饰设计系、公共艺术系、产品设计系、基础教学部和理论教研部。
八、环境学院
环境学院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仪器设备先进、集科研和教学一体化的新型学院。现承担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人才培养任务。学院拥有“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污染环境治理与区域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大科技平台、“辽宁省生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污染环境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1人;千层次人选5人;万层次1人;沈阳市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0人;教授12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5人。
环境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开放办学、科研促教学等办学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辽沈地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年来,学生的考研率、就业率居学校前列,学生在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屡获殊荣。
学院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污染环境修复、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估与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环境修复材料及装备、浆体管道输送技术与装备等4个具有特色的学科研究领域。近年来,承担国家973、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以及省市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出版教材与专著21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九、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园林4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和农学三个学科门类;设有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可招收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硕士研究生。学院是辽宁省重大科技平台和特殊需求博士生培养项目的组成单位,拥有“辽宁省城市有害生物治理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沈阳大学昆虫研究所”、“沈阳大学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所”和“沈阳大学民用发酵技术研究所”等科学研究机构。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辽宁省专业带头人1人,辽宁省骨干教师2人;教授占教师比例为3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1%。现有在校研究生50人,本科生700人。
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有辽宁省普通高校重点支持专业1个,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辽宁省精品课1门。几年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平均考研率保持在20-40%之间;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多次获奖。
学院注重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学院科研平台的优越条件促进学生成才。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和省市科研项目的资助,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近年来,科研获奖、发明专利及学术论著(包括SCI及EI检索论文)数量逐年递增。
十、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现设有7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3个专业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学院现有本科生1310人,研究生82人。学院拥有教授14人、副教授4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0人。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学院形成了团结奋进、严谨求实的良好风气,构建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班主任制为核心的教书育人体系。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和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两专业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教学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学院拥有一个国家实践教育基地和“先进材料技术实验室”、“辽宁省新型功能材料与化工工艺实验室”两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材料学科获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及“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的双立项;成功获批辽宁省“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中心”的立项建设;学院还获得中国铸造学会授予的“中国铸造业教育培训基地”资格。学院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以企业命名的本科班级建设,与企业共同培养实践型优秀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秉承德育为先的传统,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成才教育;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养成,大力倡导开展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SRT),效果显著。学生的考研率逐年提高,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
十一、信息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现有教师145人,其中专任教师114人,具有教授职称20人、副教授5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人,博士后出站11人。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辽宁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教学名师4人。目前,学院有7个教学系:自动化系、通信工程系、电子信息系、计算机系、物联网工程系、交通运输系、计算机基础系。学院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物流工程”专业型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校本科生及硕士生1500余人。学院拥有辽宁省装备制造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物联网信息集成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工程实验室、“自动化专业”辽宁省省级示范性专业、“自动化专业”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与通信技术”辽宁省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沈阳市商务智能重点实验室、沈阳市智能监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并有计算机视觉实验室、移动云应用研发实验室、工业大数据实验室、焊接自动化研究所等校内教学、科研基地。
学院注重教学工作,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承担省级教改项目多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计算机基础”获辽宁省精品课和辽宁省教学团队,“物联网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获批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在 2014年1月辽宁省教育厅公布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37个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中,我院自动化专业在全省29所设有自动化专业的高校中位列第4,充分展现了我院专业建设的成效。同时学院重视科研工作,近几年共获国家、省、市科研立项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级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300余万元。获得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149项,软件著作权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0余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规划教材6部、省级精品教材4部。
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之际,沈阳大学率先响应,与沈阳浑南现代交通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沈阳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建立“企业命名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与中兴软件、天久集团、中软国际、沈阳联通等知名企业共建“中兴物联班”、“天久交通班”、“中软计算机班”、“沈阳联通班”等。学院还与东软集团、华晨宝马、大唐移动、沈阳地铁等知名企业或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项,共建的沈阳大学-中兴软件技术(沈阳)有限公司基地获得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几年来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奖数十项。
2015年教师节,信息工程学院被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财政厅授予“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十二、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已有30余年的本科办学历史,目前开办了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和工程管理2个专业方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实验中心面积近4000平方米,设备总值800余万元,设有结构工程、建筑材料、建筑物理、传热、污水处理等十余个专业实验室。2011年,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依托建筑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组建了辽宁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学院积极与辽沈地区的企业和行业部门合作,建有4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100余个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2人;博士11人,在读博士9人;硕士生导师15人。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等13人;还聘请了30余名校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客座或兼职教授。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000余人。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积极探索特色教育新思路,除采取多方向教学外,还通过开设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等考试课程,定期开办造价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证书班,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建筑设计比赛,将毕业生送到甲级设计单位(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真题设计,并采取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四个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等办法,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坚持每年为毕业生举办大型专场及小型就业洽谈会。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十三、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两个办学层次。本科教育有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和国际商务6个本科专业。会计学(国际会计ACCA)、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万豪旅游班)2个本科专业方向,会计学、旅游管理2个专升本本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管理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MBA)、会计专硕(MPACC)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在校本科生1810人,研究生312人。学院有省教学团队2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市示范专业1个,国家双语示范课2门,省精品课3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慕课”1门,省级规划教材4部。会计学专业在2012年辽宁省本科综合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二,会计学教学团队获沈阳市“五一先锋号”荣誉称号。
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其中专业教师91人,行政管理人员21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23人,副教授34人,讲师34人;博士学位28人,在读博士14人。学院现有辽宁省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1人、千人层次入选3人,国家星火计划评审专家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鉴定专家1人,辽宁高层次科技专家库专家1人,辽宁省经济系列教授级研究员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1人,沈阳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财经咨询专家1人,沈阳市优秀教师5人,沈阳市名教师1人,沈阳大学教学名师3人。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及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财政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等科研立项60余项,获奖项目16项;出版专著、教材33部;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00余篇、外文论文100余篇,被各级检索25篇。
学院实验设施先进,设有ERP实验、经济管理实训、旅游管理实训三个实验实训中心,总面积2026平方米,设备总价值1561余万元。学院有专业资料室1个,藏书达1000余册。
十四、国际学院
国际学院在辽宁省教育厅批准的国际商学院(2001年7月)的基础上组建。作为沈阳大学对外开放办学的“窗口”和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先导区”,学院以开放的国际视野,贯彻落实学校确定的“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总体人才培养战略,汲取中西方文化精粹,合力打造国际化应用实践平台,突出中外教育优势互补特色,开创沈阳大学教育国际化新窗口。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秉承沈阳大学“科学办学、民主办学、开放办学”的理念,建立集中管理和协作教学相结合的办学新模式,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具备持续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国际型、应用型高级经济与工程管理人才。
目前,我院主要运行和管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均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其中沈阳大学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中德两国高校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首个合作办学项目。此外,沈阳大学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5年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的突出特色就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外方合作高校均以实践能力见长,以技术创新闻名。国际学院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相信在我们国际化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向辽沈地区乃至全国输送的人才能够在实业兴邦的大业中一展风采、建功立业!
沈阳大学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简介
沈阳大学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由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批准文号MOE21DE2A20131414N),旨在培养具有经济和工程领域两种思维方式,能够解决经济领域和工程领域相结合的复杂问题经济工程师。学生不仅要学习有关经济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工程类知识。经济和技术的衔接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内快速而高效地找到方向,或者能发现不同的领域间的关系。
该项目是中德两国高校在东北地区的第一个合作办学项目,合作方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第一所获得DIN EN ISO 9001认可的大学,也是德国第一所获得科学理事会认证的私立大学。学校注重科研教学工作的创新性、国际性、跨学科性,注重提高科研技术水平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与指导。并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实践能力和快速适应工作的能力的良好条件。
该项目招收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本科二批次统一招生计划,并由沈阳大学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和管理。项目实行分阶段培养,使用英语完成全部课程的教学。第一年至第三年由中德双方教师共同授课,学生在沈阳大学完成规定学业,英语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第四年可申请到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继续学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完成在中德两个阶段全部学业后获得沈阳大学颁发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证书和工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目前,已有22名学生在德国学习。
沈阳大学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简介
沈阳大学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由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批准文号MOE21DE2A20141606N)。自动化是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必须继续结合这些传统学科的方法和工具,才能继续发展机械电子的产品、系统和制造方式。该专业强调机械动手能力与机电控制能力相结合,侧重于机电控制和数控维修。以数控所需各种能力为主线,突出机电控制的专业核心地位,培养会设计、能编程、具有较强的数控机床操作、调试、维修、维护等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工程师、管理人员和自动化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
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以下简称:FOM大学)由政府支持和企业家协会、各行业工商联合会及跨国公司和企业财团等机构于1993年联合创办。FOM大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德国最大规模的经济和管理专业高等学府,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优雅,硬件设施一流,功能齐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一流的基础设施在德国大学首屈一指。学校软件服务一流,学生对服务管理和任课教授讲课水平满意度很高。学校采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授课方式并定期举办各类研讨会和学术讲座,内容涉及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市场前沿领域,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FOM大学通过与很多著名德国企业的科研与教学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实践能力和快速适应工作的能力的良好条件。
本项目招收自动化专业学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本科二批次统一招生计划,并由沈阳大学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和管理。在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应用型工程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德双方专家按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联合培养学生,部分课程由德国教授以及企业资深工程师讲授。项目实行分阶段培养,使用英语完成全部专业课的教学。第一年至第三年由中德双方教师共同授课,学生在沈阳大学完成规定学业,英语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第四年可申请到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继续学习并完成毕业论文。经过四年本科学习,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拥有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能用德语和英语进行跨国交流。学生完成在中德两个阶段全部学业后获得沈阳大学颁发的自动化专业毕业证书和工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
十五、应用技术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在应用型办学实践中,以面向地区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出了一条应用型教育的特色之路。学院目前共设有五个教学系,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旅游管理、会计学、金融学、学前教育。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41人,双师型教师占80%。
学院始终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采用“3+1”办学模式,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建设现代化高标准实训室,重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外聘行业专家来校授课,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零对接”提供了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