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学
辽宁
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前身为创建于2003年的沈阳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2004年升级为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2006年晋升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并更名为辽宁省生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2007年由教育部批准建设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最终定名为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目前实验室面积4000 m2,大型分析仪器总值2545万元。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0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教授27人,副教授22人...
二、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1、辽宁省新型功能材料与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新型功能材料与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获辽宁省科技厅批准组建,依托单位为沈阳大学。本实验室以辽宁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着力研究光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中的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与性能,形成一批一流的科研成果,成为支撑辽宁省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新型功能材料及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科研队伍的构建本着学科优势互补、年龄结构合理的原则,实施国际化、开放式选才方式,依据学科需要,分层次和岗位需求构建队伍。目前,实验室已基本建立了合理的人才梯队,固定人员34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讲师14人,实验员3人,16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具有硕士学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人,千人层次1人,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人,沈阳市首届创新型领军人才1人,沈阳市优秀专家1人。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功能陶瓷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碳纳米材料、功能薄膜材料及材料设计与计算,以材料设计及制备科学为重点,揭示先进功能材料的制备工艺与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内在规律,为探索和研发高端领域的新型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境净化材料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近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研究与开发经费近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2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4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2、辽宁省先进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先进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2007年晋升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8年晋升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在纳米陶瓷粉体制备、表征与应用,先进功能陶瓷材料制备,纳米结构陶瓷复合材料成型与制备,高纯金属材料制备,表面改性,环境材料研究方向具备坚实的工作基础和先进的研究条件。
几年来,实验室完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任务10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专题2项,国家科技部水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省部级项目39项,其他纵向研究课题20项,横向课题24项,研究与开发经费达到2294.3万元,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与保障。申请和授权国家专利65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外观设计3项。获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3项;获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1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32篇,在外文期刊发表论文128篇,其中被SCI收录56篇,EI收录104篇;出版专著13部。
3、辽宁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
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沈阳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于2011年8月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正式批准组建。实验室主任由沈阳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王晓初教授担任,实验室现有专职科研人员30人,由2名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12名博士组成。学术委员会由国内该领域9位知名学者和著名专家组成,主任委员由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浮声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放教授和沈阳大学王晓初教授担任。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实验室现有500吨电液伺服压力机、反力墙及刚性地面等仪器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具备国内外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
实验室现设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工业固弃物资源化与岩土工程新材料、岩土工程的环境影响与控制方法、地下高效支护结构。实验室以土木建筑工程领域科研和工程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为辽沈地区工程建设和建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目前,重点实验室系统开展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型混凝土材料、钢结构设计优化、绿色建筑技术与施工、污染场地治理与再利用、资源型城市地标沉陷预测等科研工作,并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老工业搬迁区功能重构与宜居环境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共机构绿色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省市级各类项目,开展并完成了沈阳市铁西区老工业搬迁区改造规划与设计、沈阳市铁西区新建及既有建筑优化设计、沈阳工人村钢结构住宅优化设计与分析、沈阳铁西区原味精厂和蓄电池厂污染场地修复、沈阳市铁西区建设大路以北地区绿色交通设计等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自批准组建以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等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82项;发表论文158篇,其中EI检索64篇;出版专著5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与清华大学合作培养博士后2名,培养博士、硕士63名;以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为依托,完成了多个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完成了沈阳市铁西区原味精厂、蓄电池厂等污染场地的修复工作;2012年,实验室科研团队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沈阳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
未来几年将重点加强与政府、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瞄准辽沈地区发展中土木建筑领域的关键问题,在绿色建筑与施工技术、建筑现代化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抓住沈阳市成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示范城市的契机,与沈阳中辰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企业命名班级”、研究生联合培养、产学研项目合作等方式,深入开展现代建筑产业化研究,力争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建筑产业工程中心;依托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沈阳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继续加大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交流工作。
4、辽宁省城市有害生物治理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
城市有害生物治理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始建于2005年,并于2010年10月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更为现名。实验室依托沈阳大学建设,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在进行动物系统进化、基因资源和功能、生物多样性等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城市和城郊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和动物病害控制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为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服务。对我省特别是沈阳地区的重大有害生物,开展成灾机理、可持续控制的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害虫发生与预警、生物防治,以及植物适应性进化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我省有害生物控制和生态安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之一。
实验室主要有3个研究方向:生物系统分类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城市有害生物预警、发生规律、成灾机理研究;城市有害生物控制与管理研究。通过几年的实验室建设,建立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平台和运行机制,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36人。专职人员3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人,讲师5人,助教2人;19人获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
近5年,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3项,实到科研经费约500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省市课题32项。除此之外,实验室还自主设立了系统性课题和创新性课题。5年来,实验室作为第一单位共发表论文119篇,专著4部,其中,SCI检索43篇。获得各类科技奖励2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
实验室拥有实验场地1489平方米,仪器设备300余台,设备价值2000多万元,其中近五年新增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26台(套),价值1000万元。
5、辽宁省装备制造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装备制造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始建于2003年10月,前身为沈阳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9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实验室面向装备制造业,围绕自动化学科发展前沿方向,形成了从装备自动化、过程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到管理自动化的管控一体化的研究方向,构建了高端工业自动化硬件平台和自动化信息集成平台。在综合自动化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特别是在焊接自动化、浆体输送远程监控、复杂工业过程集成建模、网络控制技术、智能解耦控制、基于数据过程监控与故障诊断、企业商务智能等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与优势。
实验室平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添置了国内一流的实验设备,实验设备总值达到580万元,为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装备制造业综合自动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条件。实验室从90年代初开始从事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从应用基础、高端技术到工业应用从事综合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能力。近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各类科研课题57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384万元,其中承担重大课题15项。
6、辽宁省生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生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前身为创建于2003年的沈阳市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2004年升级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6年晋升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并更名为辽宁省生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2007年由教育部批准建设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并定名为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
目前,实验室面积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2545万元,固定人员48人,其中长江学者1名,教授17名,副教授13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9名。实验室学术团队现已形成长江学者领衔、博士生导师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科技创新优化结构。
实验室瞄准污染环境生态修复领域的重点科学问题,结合国家和地方污染环境生态修复和资源化技术的重大需求,以环境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材料学和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重点开展污水生态处理与回用、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可持续发展、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过程调控、环境净化材料研发与应用研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提供环境保护理论和技术支撑,并努力成为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承担和完成各级研究项目80余项,累积科研经费2000万元,其中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973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3项。出版专著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国家专利5项。独立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次。
沈阳大学是一所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九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2年我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具有博士培养资格的地方高校。
我校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美术学等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了38个二级学科,还拥有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9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11人。
在研究生培养平台上,拥有1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2个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1个沈阳市高层次人才储备基地。
学校秉承“厚德重学 至诚至勤”的校训,致力于弘扬沈大精神,强化开放意识,注重文化内涵建设,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始终坚持质量为本,不断探索具有沈阳大学办学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思想贯穿于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全过程,我校研究生年就业率达97%以上,近15%的硕士研究生分别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知名学府、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科类 |
授予学位门类 |
备注 |
1 |
020101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
2 |
02040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
3 |
020201K |
财政学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
4 |
020301K |
金融学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
5 |
030101K |
法学 |
法学类 |
法学 |
|
6 |
040106 |
学前教育 |
教育学类 |
教育学 |
师范类 |
7 |
040107 |
小学教育 |
教育学类 |
教育学 |
师范类 |
8 |
040201 |
体育教育 |
教育学类 |
教育学 |
师范类 |
9 |
040203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教育学类 |
教育学 |
|
10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类 |
文学 |
|
11 |
050201 |
英语 |
文学类 |
文学 |
|
12 |
050201 |
英语 |
文学类 |
文学 |
师范类 |
13 |
050202 |
俄语 |
文学类 |
文学 |
|
14 |
050207 |
日语 |
文学类 |
文学 |
|
15 |
130202 |
音乐学 |
艺术学类 |
艺术学 |
师范类 |
16 |
130402 |
绘画 |
艺术学类 |
艺术学 |
|
17 |
130403 |
雕塑 |
艺术学类 |
艺术学 |
|
18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类 |
艺术学 |
|
19 |
130503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类 |
艺术学 |
|
20 |
130504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类 |
艺术学 |
|
21 |
130505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艺术学类 |
艺术学 |
|
22 |
130204 |
舞蹈表演 |
艺术学类 |
艺术学 |
健美操方向 |
23 |
130305 |
广播电视编导 |
艺术学类 |
艺术学 |
|
24 |
060101 |
历史学 |
历史学类 |
历史学 |
师范类 |
25 |
0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类 |
理学 |
师范类 |
26 |
070201 |
物理学 |
理学类 |
理学 |
师范类 |
27 |
070301 |
化学 |
理学类 |
理学 |
师范类 |
28 |
071001 |
生物科学 |
理学类 |
理学 |
师范类 |
29 |
071002 |
生物技术 |
理学类 |
理学 |
|
30 |
070501 |
地理科学 |
理学类 |
理学 |
师范类 |
31 |
071102 |
应用心理学 |
理学类 |
理学 |
|
32 |
020102 |
经济统计学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
33 |
080405 |
金属材料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34 |
080411T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35 |
0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类 |
工学 |
|
36 |
08020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37 |
080205 |
工业设计 |
工学类 |
工学 |
|
38 |
080207 |
车辆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39 |
080801 |
自动化 |
工学类 |
工学 |
|
40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41 |
080703 |
通信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42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类 |
工学 |
|
43 |
082801 |
建筑学 |
工学类 |
工学 |
|
44 |
081001 |
土木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45 |
081002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46 |
081003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47 |
082502 |
环境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48 |
081801 |
交通运输 |
工学类 |
工学 |
|
49 |
083001 |
生物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50 |
090502 |
园林 |
工学类 |
农学 |
|
51 |
120701 |
工业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52 |
120201K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类 |
管理学 |
|
53 |
120203K |
会计学 |
管理学类 |
管理学 |
|
54 |
120204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类 |
管理学 |
|
55 |
120206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学类 |
管理学 |
|
56 |
120901K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类 |
管理学 |
|
57 |
130406T |
中国画 |
艺术学类 |
艺术学 |
|
58 |
130201 |
音乐表演 |
艺术学类 |
艺术学 |
|
59 |
130309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艺术学类 |
艺术学 |
|
60 |
081006T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61 |
130506 |
公共艺术 |
艺术学类 |
艺术学 |
|
62 |
030302 |
社会工作 |
社会学类 |
法学 |
|
63 |
080905 |
物联网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64 |
082504 |
环境生态工程 |
工学类 |
工学 |
|
65 |
120205 |
国际商务 |
管理学类 |
管理学 |
学校现有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教学名师等一批优秀人才在内的专任教师1281人,生师比13.7:1。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比59.9%,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比70.3%。
各类在校生1.8万余人。